清晨的教室先给个全景,阳光斜斜切过课桌椅,领读的女生站在讲台旁,校服袖口卷到小臂,手里攥着本翻得起毛边的《东莞历代诗选》。她清嗓子时带着点本地口音的尾音,“预备 —— 起” 三个字刚落,三十多张嘴跟着开合,“珠江潮涌接苍溟” 的诗句混着窗外的蝉鸣,有学生读得急了,她会轻轻敲敲黑板:“慢啲啦,睇清楚个字。”
镜头推近拍细节,领读男生的手指点在 “袁崇焕” 的名字上,指甲缝里还留着昨天帮家里摘荔枝的红汁;后排女生把课本立起来,遮住偷偷画的醒狮头;领读的女生发现有人走神,突然提高声调,惊得窗外的麻雀扑棱棱飞走,全班哄笑时,她自己先红了脸。
换个场景到骑楼底下,放学的学生围坐在石阶上, oldest 的男生捧着《东莞民俗志》领读,有人蹲在地上画龙舟,有人模仿书中的叫卖声,路过的阿公凑过来:“后生仔,这段要这样读才够味。” 于是老少一起念,声音撞在骑楼的廊柱上,嗡嗡的像旧时光在回应。
最后镜头拉远,领读声渐渐轻了,变成少年们的笑声,阳光把他们的影子叠在百年石板路上,像一页永远读不完的青春篇章。


